退役军人每周一星|有机果栽出致富路——记益阳市银城南湖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晏桂明
退役军人每周一星|有机果栽出致富路——记益阳市银城南湖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晏桂明
退役军人每周一星|有机果栽出致富路——记益阳市银城南湖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晏桂明湖南日报(húnánrìbào)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贝勒
6月5日,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,记者走进晏桂明(yànguìmíng)的(de)果园,一派生机勃勃、万物竞发的景象,果树枝繁叶茂,鲜果挂满(guàmǎn)枝头,长势十分喜人。
在乡村振兴、蔬果富农的种植(zhòngzhí)道路上,退役军人(tuìyìjūnrén)晏桂明从种植“门外汉”到蔬果“新农人”,带动一方百姓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。
1976年,刚满18岁的晏桂明应征入伍,1982年,他(tā)退役(tuìyì)回乡参加工作。
2015年,晏桂明响应地方政府号召,开始带领多名战友回乡搞起了(le)特色蔬果种植产业,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。如今他们的(de)果蔬园林与(yǔ)山间稻田,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、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。
“果园总占地面积300亩(mǔ),种植(zhòngzhí)蓝莓、杨梅、奈李、枇杷、桃子等特色鲜果,还有鱼塘、家禽和(hé)蔬菜种植,年产值突破100万元。”晏桂明笑着告诉记者。
进入6月以来(yǐlái),各种鲜果即将成熟,一串串蓝莓挂满枝头,一颗颗杨梅映入眼帘。空气中弥漫着香甜气息(qìxī),沁人心脾……
(晏桂明在果园劳动(láodòng)。 受访人提供)
公司(gōngsī)专门聘请当地有种养经验的村民精心细致、加班加点地对果树逐棵(zhúkē)进行人工疏果、修剪枝叶等专业养护。
在蓝莓和杨梅种植园,他(tā)(tā)搭建了部分封闭式防护网(fánghùwǎng),防止鸟类偷食鲜果。除了果树(guǒshù)每年打一次保果剂外,果树绝不喷洒农药,采用果树“外挂药瓶”式的新型防虫害手段,确保了鲜果的农药零残留。每年用于果园果树打理的人工费用达25万元,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(zhìliàng),也兑现了他常挂在嘴边的“要做良心企业”的承诺。
“要想满足众多消费者的(de)需求,农产品得过‘品质关’,大众崇尚绿色、追求健康的消费理念。”他每年聘请土壤(tǔrǎng)专家对(duì)果园进行系统测试,掌握土壤的酸碱度,底肥全部采用猪粪、鸡粪、豆饼(dòubǐng)、菜籽饼等有机肥料,让绿色无公害的肥料滋养(zīyǎng)果树,让消费者的“果盘子”更健康。
晏桂明时时刻刻惦记着乡亲(xiāngqīn)、战友,在他的(de)帮助下,周边2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了合作社,吸纳了当地30余名村民常年从事果园维护、日常保养等工作。“老晏这个人啊,就是(jiùshì)见不得我们吃亏,自己富了,也(yě)没忘记我们哩!”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(xīngcūn)村民芮振友告诉记者。
谈及日后规划,晏桂明信心满满地(mǎnmǎndì)说:“要把合作社建成赫山区的一个标杆,不仅要将合作社农产品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持续推广,还要将旅游休闲文化穿插(chuānchā)其中,让合作社更具亮点(liàngdiǎn)与活力。”
湖南日报(húnánrìbào)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贝勒
6月5日,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,记者走进晏桂明(yànguìmíng)的(de)果园,一派生机勃勃、万物竞发的景象,果树枝繁叶茂,鲜果挂满(guàmǎn)枝头,长势十分喜人。
在乡村振兴、蔬果富农的种植(zhòngzhí)道路上,退役军人(tuìyìjūnrén)晏桂明从种植“门外汉”到蔬果“新农人”,带动一方百姓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。
1976年,刚满18岁的晏桂明应征入伍,1982年,他(tā)退役(tuìyì)回乡参加工作。
2015年,晏桂明响应地方政府号召,开始带领多名战友回乡搞起了(le)特色蔬果种植产业,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。如今他们的(de)果蔬园林与(yǔ)山间稻田,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、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。
“果园总占地面积300亩(mǔ),种植(zhòngzhí)蓝莓、杨梅、奈李、枇杷、桃子等特色鲜果,还有鱼塘、家禽和(hé)蔬菜种植,年产值突破100万元。”晏桂明笑着告诉记者。
进入6月以来(yǐlái),各种鲜果即将成熟,一串串蓝莓挂满枝头,一颗颗杨梅映入眼帘。空气中弥漫着香甜气息(qìxī),沁人心脾……
(晏桂明在果园劳动(láodòng)。 受访人提供)
公司(gōngsī)专门聘请当地有种养经验的村民精心细致、加班加点地对果树逐棵(zhúkē)进行人工疏果、修剪枝叶等专业养护。
在蓝莓和杨梅种植园,他(tā)(tā)搭建了部分封闭式防护网(fánghùwǎng),防止鸟类偷食鲜果。除了果树(guǒshù)每年打一次保果剂外,果树绝不喷洒农药,采用果树“外挂药瓶”式的新型防虫害手段,确保了鲜果的农药零残留。每年用于果园果树打理的人工费用达25万元,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(zhìliàng),也兑现了他常挂在嘴边的“要做良心企业”的承诺。
“要想满足众多消费者的(de)需求,农产品得过‘品质关’,大众崇尚绿色、追求健康的消费理念。”他每年聘请土壤(tǔrǎng)专家对(duì)果园进行系统测试,掌握土壤的酸碱度,底肥全部采用猪粪、鸡粪、豆饼(dòubǐng)、菜籽饼等有机肥料,让绿色无公害的肥料滋养(zīyǎng)果树,让消费者的“果盘子”更健康。
晏桂明时时刻刻惦记着乡亲(xiāngqīn)、战友,在他的(de)帮助下,周边2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了合作社,吸纳了当地30余名村民常年从事果园维护、日常保养等工作。“老晏这个人啊,就是(jiùshì)见不得我们吃亏,自己富了,也(yě)没忘记我们哩!”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(xīngcūn)村民芮振友告诉记者。
谈及日后规划,晏桂明信心满满地(mǎnmǎndì)说:“要把合作社建成赫山区的一个标杆,不仅要将合作社农产品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持续推广,还要将旅游休闲文化穿插(chuānchā)其中,让合作社更具亮点(liàngdiǎn)与活力。”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